萧龙友,生于1872年,四川省三台县人,号“息翁”。他与施今墨、孔伯华、汪逢春并称为民国时期的“京城四大名医”。这四位名医不仅医术高超,医德医风也无可挑剔。萧龙友在其中位居首位,是中医界的传奇人物。
与许多名医不同,萧龙友并没有家族传承的医术,也没有拜师学艺。他的医术全凭自学,完全是因生活的压力和母亲的病痛促使他走上了这条道路。 萧龙友从小家境贫寒,但他勤奋好学,早年就精读《四书五经》与《诸子百家》,并且对诗赋和书法也有极高的造诣。为了追求更高的学识,他后来进入成都的尊经书院读书,成绩优异。尽管他当时对医学只是略有涉猎,更多的是在了解一些医书,但并没有打算深入学习。 然而,萧龙友的命运发生了转折。一次,他母亲突患“血崩”,四处求医却一直未能痊愈。眼看母亲的病情日益严重,萧龙友决定自己动手尝试治疗。他从医书中找到一些治疗方法,并亲自配药给母亲服用。结果,母亲的病奇迹般地治愈了。这个经历让他深受触动,从此,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医学的学习中。 1892年,川中地区爆发了严重的霍乱疫情,许多人因此丧命,街上到处都是死尸,病人痛苦呻吟。成都的许多医生因害怕传染纷纷停业,整个城市陷入了恐慌。年轻的萧龙友当时年仅22岁,仍在尊经书院求学,但他并没有被恐惧吓倒。他挺身而出,与一位道士朋友一起走上街头救治病人。他们在街头架起大锅煮汤药,免费发放给患病的人。这一举动使得不少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,萧龙友也因此在成都声名鹊起。 1897年,萧龙友赴京参加科举考试,并成功获得“丁酉科拔贡”的资格。之后,他在北京担任八旗官学教习,后来还被调任至山东担任县令。他先后担任嘉祥、巨野、淄川等县知县,政绩出色,最终升任知府。 尽管在仕途上有所成就,萧龙友从未停下对医学的追求。他的学识广博,思想开阔,不拘泥于传统中医,而是兼收并蓄,深入学习西医。除了精研中医经典,他还阅读了大量西医的著作。即使在担任官职时,他仍然坚持行医,治病救人,赢得了患者们的高度尊敬。由于医术精湛,萧龙友还被内务部聘请为中医士襄校委员。 然而,经过多年的宦海浮沉,萧龙友渐渐感到自己在国家和民众中并未发挥出最大的价值。因此,1928年,他决定放弃官职,全心从医。他在北京西城区购买了一块土地,建立了自己的医馆“息园”,并将其作为治病的场所。园内种满了花草与药材,萧龙友不仅亲自看病,还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徒弟。他的医术广受欢迎,许多患者甚至会将他亲自开出的方子当作珍贵的书法作品收藏。 新中国成立后,萧龙友虽然年事已高,但他对新中国的崛起充满了热情和信心。他特意将“息翁”改为“不息翁”,表达自己永不放弃、持续为国家中医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。1953年,他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,1955年,又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。1954年和1959年,萧龙友还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,继续为国家的中医事业发声。 萧龙友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:即使没有天赋的传承和师门的指引,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对医学的热爱,同样能够成为一位卓越的医者。他不仅在中医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,也为后人树立了学习和敬业的榜样。 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